巍峨,又可谓古时乐舞。后来塾师觉得有好骛远之嫌,替他改掉了。
陈在二十的年纪去过一次洛阳。从几十丈开外就望见太学前的街人攒动,簇拥着刻成不久的石经。每一块石都有两人相叠那么,碑上的字密密麻麻,碑的人也是密密麻麻,车堵了半条街,一时挤不去。站在人群外他看不清字,不过即便不去分辨容,单看那些刻痕也是的,字与石一样方正严整,气势恢宏。
这些石原本也嵌在山中,千万年来无人得见,如今被立在洛阳城的闹市,不一天已经看了成千上万人。汇聚成峰的实山岩大概很难被风雨剥落谷底,可是被开采来、劈砍凿刻之后,只需洛阳城中一场大火,这些本可与天地同寿的石就如同雪片一样零落四散了。
邳正在落雪。雪花在街巷间显得十分轻巧,不紧不慢地飘,但在河上,却还没等落河面就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,仿佛迫不及待要变回似的,被泗声势浩大的波涛引着一同向东南席卷而去。天气冷,但并没有冷到河能上冻的地步,纷纷扬扬那么多雪花落河里,凑不一小块冰凌。
屋里没人,张辽卷着厚披风在门等到陈,他带人去修城墙了,衣服沾湿到膝盖。陈并不会这些泥瓦匠手艺,只是把人散到缺周围,来土掩罢了。
他请张辽门,换了一衣服。张辽劝他不必太忧心:“邳虽然被围,但月前刚将秋粮归仓,粮比先前在兖州时还要充裕。反而是曹大军远来,运粮困难,听说营中士兵冻饿甚重,已使他心生退意了。”
张辽替他拢了火,陈把衣服搭在旁边烤。
谷仓地势,又有张辽亲自调编的小队看守,他担心的并不是这个冬天粮问题。但陈什么也没说。他见编书的绳有些地方快磨断了,说文远,把书留,我重新编一吧。又想了想,觉得还是让张辽学一的好,于是把整一卷竹牍展开翻到背面,拿书刀比划了一竹简背后那斜斜的刻痕:“如果散了,循着这样的印记就好排了。”
张辽试着拿起绳,他习惯使的是麻绳,用这样的绳对付又细又薄的竹片真有些费力,结也打得笨重,编来的绳迹歪歪扭扭。
陈倒是:“就是如此。”
张辽每次都是借一卷还一卷,一路颠沛来,陈自己携带的书籍也越来越少了,有些还存在脑里,只是实在没有时间和心力再抄录来。其中这几卷,像是专门为张辽备着的。
在白门楼上被释放后,他匆匆来看过陈的住。曹已经将吕布的财分给众人,这里的况他不清楚,张辽希望无人注意这不起的院落,可惜还是有人来过了。院前门扉紧闭,墙上探叶早已落尽的银杏树的枝桠。
曹见他行军时在营帐读书,曾不止一次在宴饮时向别人夸奖张辽,说文远用兵得法,观阵知敌,少不了平日里手不释卷地钻研呐。张辽应和着举杯时清楚自己并没有多么刻苦,如果曹瞧仔细一,就会发现他拿着竹简常常总是同一卷。
曹自己喜好读书作诗,在军中也是一样。建安十一年他亲征壶关,途中作《苦寒行》,听词句似乎于军心不利,但他并没有避着张辽。
“悲彼东山诗……”
北风中张辽恍惚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,他在讲秋时偶尔会兼带着讲一《诗经》,张辽从没完整读过《诗》,但有些篇目用家乡话念起来朗朗上,于是渐渐地熟悉了。